天貓與九大快遞企業合作升級物流體系的新聞這幾天備受關注,網友戲言中的“少林寺四大高僧”之圓通、申通、匯通、中通,也都在這個聯盟之列。這樣的合作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對行業內人士來說,無非就是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提升快速這樣的說辭。對于大眾而言,目前還很難說會有真正實質性提升體驗。
不可否認,快遞物流帶來的方便快捷,是很多人網購商品的最重要原因。可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問題和標準問題。
我身邊幾乎所有同事朋友都有和快遞員溝通不愉快的經歷,不預先打電話就送貨已經不算什么問題,約好時間沒有到的也很常見,偽造簽名把快遞塞門縫扔門口也有,而有個別快遞員甚至還揚言“你家住太高不自己下來拿貨就扔掉”……對一些網購狂人來說,每天光是和快遞員扯皮就要花掉不少心思和時間。送貨上門固然是件方便的事情,但是快遞行業從業者的壓力和人員本身素質參差不齊,當然也有快遞接受者的問題,導致了人和人的溝通極其容易出現摩擦。
這就涉及到一個標準問題,由于快遞本身操作并沒有嚴格標準,雖然最近開始已經實行快遞管理辦法,其中規定交接、簽收、驗貨等環節的操作,但這些都是糾紛出來以后參考標準,并非快遞本身的系統化規程。真正需要系統化的操作規程應該是細化到每一個步驟,比如在上門前一定要做確認,幾次投遞不到應怎么協調處理,高樓層重物是否應額外加錢;比如食品類快遞要怎么避免高溫高濕以保鮮,如何保證易碎品等。沒有任何預約情況下送貨不成直接開罵、一次送貨不成不愿意再預約時間、食品在快遞過程發霉、物品破碎等,都是顧客不愿意看到的,而標準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爭端。
其實,快遞員的奔波之苦大家也能理解,快遞業的競爭之激烈大家也有目共睹,但是既然是服務行業,是否應該把這種服務條款更加細節化?至少到目前為止,在大談特談服務的物流企業們,還沒有一家能如此明確對出臺服務細節來保證質量。可見,大多數物流企業還把心思花在“搶地盤”上,并沒有太多精力來做這些瑣碎的事情。但是,從我個人的體驗來看,與其要在這些扯皮中耗費精力和時間,對于一些購買不太難的物品,寧可自己去實體店購買。同城快遞兩天還未到的,就寧可自己花點錢打車去送或取。
用戶體驗,往往就是這樣一些被遺忘的細節,而這些細節看上去沒啥,卻足以讓企業甚至行業失掉不少百分點的市場。有人把蘋果的成功歸結為它的用戶體驗,也是有相當道理的。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底撈,同樣是火鍋,甚至口味毫無新意可言,就是因為注重了用戶體驗,成為有口皆碑的品牌。相信物流快遞業也一樣,搶地盤固然重要,重細節一樣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