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引進“物流”概念較早的地區之一,而且也是較早將現代技術用于物流管理的先l鋒。早在20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為了降低產品成本,便開始重視企業范圍內物流過程的信i息傳遞,對傳統的物料搬運進行變革,對企業內的物流進行必要的規劃,以尋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徑。當時制造業(工廠)還處于加工車間模式,工廠內的物資由廠內設置的倉庫提供。
企業為了實現客戶當月供貨的服務要求,在內部實現密切的流程管理。這一時期的管理技術還相對落后:信息交換通過郵件,產品跟蹤采用貼標簽的方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紙帶穿孔式的計算機及相應的軟件。這一階段儲存與運輸是分離的,各自獨立經營,可以說是歐洲物流的初級階段。20世紀70年代是歐洲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隨著商品生產和銷售的進一步擴大,多家企業聯合的企業集團和大公司的出現,成組技術(GT)的廣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戶期望實現當周供貨或服務,工廠內部的物流已不能滿足企業集團對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廠集成的物流。倉庫已不再是靜止封閉的儲存式設施,而是動態的物流配送中心。要求信息不只是憑訂單,而主要是從配置中心的裝運情況獲取。
這一時期信息交換采用電話方式,通過產品本身的標記(ProductTags)實現產品的跟蹤,進行信息處理的硬件平臺是小型計算機,企業(工廠)一般都使用自己開發的軟件。隨著經濟和流通的發展,歐洲各國許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廠商、批發商、零售商)也在不斷地進行物流變革,建立物流系統。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經濟主體都擁有不同的物流系統,必然會在各連接點處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世紀80年代歐洲開始探索一種新的聯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體系,即綜合物流供應鏈管理。它的目的是實現最終消費者和最初供應商之間的物流與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改變原先各企業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過合作形式來實現原來不可能達到的物流效率,創造的成果由參與的企業共同分享。
這一時期,歐洲的制造業已采用準時制生產,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已發展到當天供貨或服務。因此,綜合物流的供應鏈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如組織好港站庫的交叉與銜接、零售商管理控制總庫存量、產品物流總量的分配、實現供應的合理化等。這一時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從倉庫出貨獲取,通過傳真方式進行信息交換,產品跟蹤采用條形碼掃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客戶機,服務器模式和購買商品化的軟件包。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歐洲第三方物流開始興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一些跨國公司紛紛在國外,特別是在勞動力比較低廉的亞洲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故歐洲物流企業的需求信息直接從顧客消費地獲取,采用在運輸鏈上實現組裝的方式,使庫存量實現極小化。信息交換采用EDI系統,產品跟蹤應用了射頻標識技術(RFTags),信息處理廣泛采用了互聯網和物流服務方提供的軟件。目前,基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電子物流正在歐洲興起,以滿足客戶越來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歐洲的物流業發展與美國相比,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特別是最近幾年來,歐洲在物流產業上具有明顯的特色。從結構上看,歐洲物流市場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三方物流、空運和海運貨代、卡車貨運網絡(包括拼車與整車運輸)。